本报讯(见习记者王玉洁) 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着“晚上睡不着可以开个夜灯助眠”的说法,引发不少网友关注。不过,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任占云表示,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开夜灯反而会干扰人体正常睡眠节律。
任占云解释,人体大脑中的松果体在黑暗环境中会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是调节睡眠的关键“信号兵”。而夜灯产生的蓝绿光(如电子屏幕、小夜灯光线)会显著抑制褪黑素合成,进而引发入睡困难、睡眠浅和早醒等问题。这种现象对老年人和婴幼儿影响尤为显著:老年人本身褪黑素分泌量减少,婴幼儿则因身体发育尚未完善,夜间光照不仅会影响视力发育、干扰生长发育,还会降低免疫力等。研究还表明,长期暴露在夜间光照下,可能增加成年人罹患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这与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面对失眠困扰,市民该如何科学应对?任占云给出了专业建议:首先应营造完全黑暗的睡眠环境,选择遮光效果良好的窗帘,必要时可使用眼罩避免光线干扰;若有起夜需求,建议选用感应式小夜灯,以兼顾安全与睡眠质量;其次,要建立规律的睡前习惯,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改为阅读纸质书籍、听白噪音或进行冥想,让大脑逐步放松;同时,调节生理节律,保持固定作息时间,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此外,应保持室温在18℃—22℃之间,确保安静无噪音干扰,并注意减少异味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