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阳羡词风一脉传 □朱 迅 宜兴自古以来就是充满灵气的江南福地,青山绿水,物华天宝;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诗词之乡,气宇轩昂,神采飞扬。从宋代著名词人蒋捷、清代阳羡词派、民国白雪词社至如今的荆溪诗社,优秀的诗词文化在宜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7月6日,陈维崧杯宜兴市第九届诗词大会启幕。这场以诗词为名的盛会,自2017年举办至今,已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600万,不仅展现了宜兴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以创新形式让古典诗词焕发新生。 阳羡词派注清流 阳羡词初始于宋末蒋捷,中兴于清初陈维崧。蒋捷是宜兴词学开山鼻祖,生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德祐二年(1276)进士。南宋灭亡后,他坚辞不官,隐居于太湖竹山,人们称他为“竹山先生”。蒋捷博学宏词,词风多承苏东坡、辛弃疾,具有“长短句之长城”美誉,其“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出自《一剪梅·舟过吴江》)成为千古名句。 蒋捷之后,元、明二代的词学衰微近400年之久。至清初,词坛振兴,流派蜂起,名家辈出,以“雄肆俊爽”著称的阳羡词派群星闪烁、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重要的词学流派。 阳羡词派主要活动在清代顺治和康熙年间,成员大多为宜兴籍文人,在宋代苏东坡、辛弃疾、蒋捷的基础上,形成了豪放与清扬之词风。在内容上一反“诗庄词媚”偏见,提出“经”与“史”功能,以词作反映明末清初的乱世现象、民生疾苦及个人身世感慨。题材拓展至怀古、咏史、边塞、田园,赋予其社会意义,为我国词学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道路。 阳羡词派旗手是陈维崧。陈维崧幼时沾儒家学,天资聪慧,17岁考中秀才。他学识渊博,才气纵横,其词集有30卷1629阕,为古今词家篇什之首。其词风豪放为主,婉约兼备,许多作品抒发沧桑之感、故国之思。高佑釲序其《湖海楼词》云:“纵横变化,无美不臻。铜琶铁板,残丹晓风,兼长并擅。其新警处往往为古人所不经道,是为词学中绝唱。”如长调《满江红》诸曲,纵笔所至,无不雄大。《南乡子·江南杂咏》《醉落魄·咏鹰》都充分反映了他的风格。在陈维崧周围,阳羡词人有百人之多,且多半有个人专集。如任绳隗、徐喈凤、陈维岳、曹亮武、蒋景祁,均为名噪一时的高手。曹亮武与蒋景祁等编选了《荆溪词初集》,标志阳羡词派的正式形成。 阳羡词派艺术上以豪放为宗,兼融沉郁悲凉。语言雄健奇崛,善用典故,在强调思想内容深刻性的同时,强调艺术上的音乐性。万树以词律研究著称,编写的《词律》规范了词之创作。陈维崧与阳羡词人们形成了“师生—同乡”双重纽带,以大量赠答之作,激励友人,传播词风。阳羡词形成家族,如储欣一族、万树一族、史惟圆一族均相互联姻呼应,引起共鸣。 阳羡词派在词学理论上反对绮靡柔弱词风,认为词与诗一样,应承担记录时代、抒写性情的功能。他们同气相求,经常围绕某一特定题材联章唱和。陈维崧与家族成员陈维岳、陈维嵋及本地文人史惟圆、万树唱和尤盛,逐渐形成地域性创作群体。其唱和活动不仅是诗词交流,更是一种文化抵抗。清初文网高张,阳羡词人的互动既强化了地域文学认同,又推动词的创作由浮艳向沉哲转型,堪称词史上一场以悲慷为美的集体觉醒。阳羡词派加强与外界交流,最为夺目的是与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的交流。前者重豪放与现实,后者尚清雅与形式,虽风格迥异,但往来密切。陈维崧、朱彝尊合刊《朱陈村词》,共同推动诗词中兴。 随着清廷文化严格控制,阳羡词派悲慷激昂的风格渐趋平稳,直至乾隆之后衰落。从顺治八年(1651)形成至乾隆年间消逝,前后长达50余年。阳羡词派以词抒写时代苦难的实践极大丰富了词作表现力,成为中国词作的一股清流,对清代中期的蒋士铨、晚期的龚自珍乃至近代的程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雪词社扬余韵 时光流逝,至清代末期,阳羡词派余韵尚存,常州词派等也一直深受阳羡词派影响。在词学理论上,周济所著《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对嘉庆至清末词坛影响深远。进入民国初期,虽然古典词学岌岌可危,但是在富饶的江南仍有一席之地。而宜兴创办的白雪词社,正是在民国初期词坛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 1921年,素有“江南才子”之称的程适继承阳羡词派之风,高举吟旌,与徐致章、蒋兆兰等名士一起创立了白雪词社。那天,徐致章在家宴请程适、蒋兆兰、储印波、徐德辉等人。席间,徐致章发出倡议,建议以研究和弘扬词学为己任,建立词社。与宴者欣然附议。徐致章是光绪年间举人,先后著有《拙庐诗草》4卷、《拙庐词草》1卷。当时他们身处朝代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与南宋遗民词人有着类似的处境和感受。 当时有人提议取名“白雪词社”,表明虽然身处黑暗污浊的环境,但他们出淤泥而不染,依然保持雪白贞洁之风骨。不久,又增添了储蕴华、储南强等成员。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沿袭了传统的文人结社方式,以诗词创作为主要活动形式。创作上“继声《乐府补题》”,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融入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乐府补题》是宋末元初一批南宋遗民词人创作的咏物词合集,托物言志抒情,诉说家国沦亡之悲,对后代影响甚大。他们以同题吟咏为主,遵循雅正的词学主张,题材多涉及家国情怀、隐逸山林以及对历史乡贤的怀念。继声《乐府补题》,不仅展现出白雪词社词人们的诗词才华,也反映了民国初期文化遗民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态。 白雪词社词人们每月集会一次。他们在溪山如画的西氿之畔,追寻清初阳羡词人的足迹,拈题填词,相互切磋。在唱和活动中,咏物写景之作较多,如“冻瓜”“咏兰”“牡丹”“美人蕉”“秋海棠”“秋虫”等等;有时分拈里中古迹为题,如“蠡墅”“胥井”“善卷洞”“西施洞”等等;有时也写节日活动,如“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节,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双溪草堂雅集”“重九活动”“三月三日(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禊饮”“纪念东坡生日”等。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蒋兆兰曾将该社同人的作品汇编成《乐府补题后集》,甲编有词147首。 白雪词社唱和不辍,使阳羡词风得以相传、名扬四方,其中成就最大者为程适。他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阳羡词风,诗文楹联,著作甚丰,生前著有《蛰庵类稿》和《雪堂类稿》。自白雪词社创立后,他的学生们自动筹集资金,在宜城郊外的西氿之滨建造了一幢五间两层的楼房,专供社员和雅士聚会、吟诗作赋,并引“程门立雪”典故,称为“雪堂”,赋有“雪堂”诗。他的诗词作品生动记录了清末民初的世态炎凉,满腹的愁思才情,化作短句长调,铸就其不朽词魂。他与蒋兆兰一起于1928年春收集了词友与同声之作,编成《乐府补题后集》乙编,有词157首,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白雪词社的生存短暂而曲折,自1921年初由徐致章首倡至1928年春程适、蒋兆兰合编的《乐府补题后集》乙编面世,前后经历了8年。结社时间虽短暂,但成果甚丰。1921年刊出的《乐府补题后集》甲编和1928年春刊出的《乐府补题后集》乙编,在阳羡历史文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荆溪诗社谱华章 阳羡词风深深融入宜兴后人血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一批传统诗词爱好者积极投身创作,多年冷寂的传统诗词日趋活跃。朱震华、臧正民、王秉文、毕士雄等一批文人志趣相投,常有往来。1985年,由朱震华发起,创建了荆溪诗社。 朱震华家学渊源,早年在上海正风文学院毕业后,与严辰、锡金等诗友在上海创办了《当代诗刊》。退休后,他受聘于刚复刊的《宜兴报》从事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同时在政协编辑文史资料。出版了个人诗词集《爝火集》后,他抽空到仅一巷之隔的程适侄子程伯威先生住处谈诗论词,一起想到了建立诗社。朱震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担任县人大代表,又是连续多届县政协委员,他建立诗社的提议得到诗友们赞同后,又得到县人大、县政协相关领导的支持。在当年6月的一次文史资料会议上,创立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县级诗词社团,并于7月刊出了首期油印本。 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建立了荆溪诗社领导班子名单,社长:朱震华,副社长:王竟成、吴达如、蒋行知,顾问:毕西英、李海山、俞志杰、李海波、郝唯。组成了《荆溪诗苑》编委会,朱震华、吴达如、毕士雄、臧正民、王秉文任编委。经过紧张有序的编辑工作,首期《荆溪诗苑》于当年12月正式问世。全国著名诗人、《诗刊》主编严辰为刊物题词,并刊发了一篇答编者问。书画家史克方、汤思绰分别作封面题字和封面设计。诗人锡金、冒亦诚写诗祝贺。作者除宜兴本地诗人外,县外的大律师吴凯声和著名诗人沙蕾、陈咏华也发表了作品。 荆溪诗社以弘扬古典诗词、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为宗旨,经常开展采风活动,繁荣传统诗词创作。内容上或赞颂祖国,高歌改革开放;或寄情山水,抒怀荆溪风光;或怀念亲人,寄托深情厚谊。形式上以传统诗词为主,兼顾现代新诗。张渚桃溪诗社、白泥煤矿太阳石诗社、宜城馨风文学社积极参与,名扬国内,连著名诗人曹辛之、吴奔星也经常来稿。 荆溪诗社举办了有影响的重大活动,如1991年与当时的市风景园林管理处联办了善卷诗词会,1997年举行了“迎七一,庆回归”庆祝活动,1999年与宜兴日报社联办了《祖国颂》赛诗会等。此外,还与宜兴报社、县政协文史委合力编辑了《古诗咏宜兴》一书,选录了历代名人吟咏宜兴的诗词308首,按不同景点分为23部分,每部分均有简要说明,每首诗词后有作者简介和注释。全国著名报人徐铸成作序,装帧艺术家曹辛之设计封面,书画家尹瘦石题写书名,名画家吴冠中提供插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伴随时代发展,荆溪诗社至今已跨40个春秋。推进诗社发展取得卓著成绩的是后任的臧正民社长、吴开荣社长,还有王秉文、毕士雄等。臧正民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接任社长,时间长达13年。他精心研究阳羡词派,写就《简论陈维崧和阳羡词派》一文,并编著了《阳羡百家词》一书,对阳羡词派的形成、人员构成、历史贡献等作了系统论述,填补了我市在清词研究方面的学术空白。他晚年与病魔搏斗长达9年,仅诗词赏析就撰文数十篇,并先后著《淬勉斋吟稿》《淬勉斋文库》。毕士雄长期担任诗社理事和顾问,编纂的《宜兴历代诗词曲辑注》蔚为大观,全书30卷,跨时1700余年,规模宏大,收录丰富,注释详尽。 不负前辈的期望,后任社长吴开荣执掌荆溪诗社13年。他从校园诗教起步,精于格律诗词的研究与创作。他长期担任市老干部大学“诗联赏析”等课程的老师,著有诗文集《蜀麓吟》。在担任荆溪诗社和楹联学会会长期间,每年主编年刊《荆溪诗联》,同时主编了《古今咏陶诗联集》《阳羡词三大家评析》《荆溪诗论词话集》等著作。许多社员团结在荆溪诗社周围,积极投入诗词创作,先后有十多位社员出版了个人诗集。 古老的阳羡大地、荆溪山水,依然续写着瑰丽的诗词篇章! 荆溪诗社外出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