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市民王琳不是足球迷,却早早规划了看球行程:6月14日去江阴周末游,15日现场看“苏超”焦点战——无锡队主场迎战常州队的“倒一之争”。“无论是网上还是身边人,都在聊这场比赛。我也想感受下‘苏超’现场气氛,顺便玩一圈。”她说。
自5月10日开赛以来,“江苏城市联赛”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达数亿次,像王琳一样的“苏超”迷持续涌现。据江苏省体育局介绍,“苏超”前三轮吸引超19万名观众涌进球场,上座率堪比职业联赛。
10元门票、免费直播、简化流程……一系列“降门槛”举措让“苏超”的群众属性和开放性拉满,吸引大量“路人”成为“气氛组”,主动为城市“站队”。
与中超、中甲等联赛高门槛不同,“苏超”13支参赛队伍中,大多数球员来自不同行业,包括本地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练球,以‘全民足球’新模式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刘彤说。
情绪价值的释放也让赛事在社交平台滚雪球般传播。
南京队与无锡队赛前“水蜜桃加盐”“盐水鸭加糖”互怼;徐州队对阵宿迁队被戏称为“楚汉争霸”;连续输球的常州队被调侃“常”字笔画快没了……网友在“热梗”中感受“苏超”的松弛感。
苏州以老歌《阿莲》向连云港“表白”,连云港回应“阿苏,我一见你就笑”;常州以“无所谓谁会爱上谁”向无锡“示爱”,无锡回复“阿D不会被现实磨平棱角”……城市官方账号纷纷下场“K歌互动”,让赛事文化更鲜活。网友笑称:“比赛第一,爱情第十五,别沦陷了。”
城市自信也进一步推动百花齐放。
专家指出,江苏“十三太保”各具经济文化特色,交通便捷且体育设施完备,“苏超”保留城市个性,又在共同话题中凝聚归属感,“一城一主场”为每个城市提供了展示地域特色和承接赛事流量的绝佳窗口。
绿茵场的“好胜心”也衍生出城市文旅、球迷文化等外围较量。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孔岳表示,“苏超”在用互联网思维定义“团结”,即共享流量。这种“竞争式团结”是高级协同,成功实现了“体育搭台、百业唱戏”。
业内人士表示,“苏超”的走红和近年来诸多地方文旅热类似,都是创造性地打造大众参与的新场景,以群众思维开展官方动员,继而依托民间活力释放文旅消费新磁场。
有专家指出,与不少网红城市相比,“苏超”带来的文旅热度先是被“形散”的本省人盘活,形成强大生态后再吸引外部关注;联赛为长期夜间娱乐消费提供了新选项,加之江苏体育制造外延丰富,这些本土化特质形成了更有力的内生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