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CCTV2《第一时间》栏目,聚焦落户于陶都科技新城的江苏省健康谷物院士工作站。作为我国省级健康谷物领域院士工作站,其成立标志着我国在功能性粮食作物科研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更以其“企业主导、院士领衔、多团队协同”的创新模式,为破解产学研“两张皮”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引进一名院士,带动一家企业,培养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院士工作站的溢出效应不言而喻。央视报道中,陶都科技新城与江南米道江苏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依托单位,深度融合院士团队科研力量,通过优化产品品质、扩大先进产能与丰富健康食品矩阵,高效响应市场需求,引领宜兴特色农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正是以科技人才“智高点”撬动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生动实践。
毋庸讳言,在国内不少地方,产学研深度融合仍面临多重考验:科研立项及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中小企业创新动能的不足、长效协作机制的缺失等等。要真正释放院士工作站等高能级科创载体的引领效应、放大效应、乘数效应,还需在政策端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既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保障,更需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让创新要素在“科研—中试—量产”等链条上自由流动。其中,要让院士工作站真正释放澎湃动能,必须破除“重挂牌、轻实效”的形式主义窠臼。一方面,须从源头筑牢制度堤坝。建立科学的准入评估、动态考核机制与精准补贴政策,明确权责清单与刚性退出条款,确保资源投向真正具备科研转化潜力的平台。另一方面,须以实绩论英雄,走出对头衔的盲目崇拜。评定项目时,既要看工作站之名,更需察“创新力”“转化率”“产出率”之实,避免被“纸面实力”遮蔽双眼,确保其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而非“空中楼阁”。
紫砂淬火方成器,人才深耕始致远。近年来,我市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3.5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院士工作站新增数均居全省、无锡市前列,为宜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唯有以更开放的胸怀汇聚顶尖智慧,以更务实的机制激活创新源泉,方能让人才的“智高点”持续转化为驱动陶都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在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中奏响宜兴创新自强的最强音。
(正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