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使用案卷保管柜
接报案中心
□记者 侯逸双 通讯员 高 烨 王 杰 文/摄
打造无锡首家接报案中心,上线远程询问小程序,为制定全省接报案中心工作细则贡献出“宜兴方案”;建成无锡地区首家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创新研发管理系统,探索先行处置办法;召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质增效座谈会,研究完善服务清单,优化运行机制……近年来,市公安局聚焦法治公安建设目标,积极探索“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坚持数据赋能执法监督,致力塑造法治公安建设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擦亮宜兴公安规范执法“金名片”。
源头治理 法治体系更优化
法制大队紧盯案件实体、程序“双规范”,建强重大事项汇报、法制审核复核、每周集体通案、全流程案审前置“四项制度”,实现执法全流程规范可控、案审全链条严密把关。同时,制定《噪音警情处置现场执法标准》《网络直播违法行为的处罚相关规定》等执法指引,以新机制促进新质公安战斗力生成与提升。此外,市公安局积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详细讨论非法倾倒固废案件现场处置手势及标准,提升规范化处置水平。
今年以来,法制大队将刑事“挂案”、涉案财物清理、“向您通报”固化定型、刑案全量入中心办理等重点攻坚项目纳入中心工作常态推进,并依托集体通案制度,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集中复核、动态督导,确保源头把关紧、过程监管严、末端治理实。截至目前,法制大队累计评查警情15.2万余起,案件1.2万余起,发布每日执法巡查通报128期,刑事案件嫌疑人入中心审查情况专项通报83期,“向您通报”专项巡查通报52期。
数据赋能 智慧执法再升级
“如今法制工作仅靠传统人力已经不能有效完成,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才能让法制监督无处不在,执法监督模型打通了数据赋能通道,为我们开展法制监督提供了有力支撑。”法制大队相关民警介绍。在法制工作中,市公安局紧扣数据赋能,不断创新“大数据+执法监督”模式,用数据模型赋能催生法制内生动力,有效提升了执法监督效能。
接报案中心可实现远程询问,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以智慧赋能加持执法安全;依托智慧法制“1+8”系统汇聚数据资源,研发使用涉伤类、危驾类案件立案审查超期预警模型,确保执法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创设“取保候审执行”监督模型,全周期把控对象送达执行、人员列管、执行期限等重点环节……市公安局以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以大数据实战为支撑,发挥大数据资源整合、集成分析、碰撞对比的优势,搭建“大数据+执法监督”模型,破解执法监督难题,在为执法办案提供辅助的同时,也推动执法监督从人工向智能化转型,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闭环式执法监督管理,有效提升了全局执法办案水平。
同时,借助大数据对执法办案重点环节、关键信息要素进行“数字画像”,确保执法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警在先,实现了执法监督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经验监督到精准监督,从个案监督到全案监测的巨大转变。通过全流程智慧执法,为办案单位提供了最优的监督保障,大幅提升了执法监督和案件审核工作效率。
做优整体 执法安全提质效
法制大队聚焦执法新形势、新问题,充分发挥法治服务保障职能,实现工作重心向多维度“监督+指导+支撑+服务”模式转变,形成“办案部门+法制”同步协调、同步上案、随警作战、跟踪指导和公检会商、集体决议等多元化服务保障体系,为执法办案嵌入强大新引擎。今年以来,法制大队常态化随警作战,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提前介入。指导了黄金回收“鬼秤”警情处置、跨省非法运输瓶装煤气危险驾驶案件办理,并为其提供全程法律支撑。法制员是执法办案的“守门员”,更是与办案民警并肩作战的“战斗员”,能够及时在案件定性、调查取证、采取强制措施、法律适用上提出指导意见,使办案民警心中有规范、行动有章法,切实提升了执法办案质量和效率。
“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不规范的执法细节,都是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产生严重后果。”法制大队相关民警表示,大队根据执法巡查系统全天候巡查各单位办案区情况,紧盯执法安全监管,发现问题立即通报整改,确保隐患“熄火灭烟”。此外,市公安局不断夯实精准培训、深度培训,强化民警主动学法用法意识,开展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常态开展接处警“禁用语”轮训和“红蓝对抗”演练,从执法源头培优全警的规范意识和履职能力。今年以来,累计组织各类执法培训竞赛106场次,发表调研文章10篇,评选出优秀案例9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