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佳璐
中药奶茶、中药面包、中药膳……眼下,随着“中药+餐饮”成为新的流量密码,我市部分餐饮店也纷纷推出一些中药跨界产品。那么,这些中药跨界产品,是否真如商家口中那么“功效满满”?连日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中药饮食火出圈
11月1日,记者走进位于宜城街道阳光花苑附近的一家新中式茶饮店,人参熬夜水、小吊梨汤、阿胶人参元气茶等养生饮品琳琅满目,墙上的透明盒展示着中药茶饮原材料,“药食同源”字样格外醒目。在备饮区一侧,煮茶壶正熬煮着不同的药材,顾客与外卖员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据店员介绍,人参熬夜水、小吊梨汤等是店内的热卖饮品,深受附近年轻“上班族”的喜爱。在位于城区万达金街上的一家饮品店内,五指毛桃茯苓茶、茯苓酸枣仁呼噜茶、红参麦冬黄芪饮颇受市民欢迎。店员说,有几位老顾客几乎每天都要来喝一杯。位于宜城阳羡西路的一家中药饮品店同样推出了新中式茶饮,店内的太阳通明茶、秋梨茉白膏方饮自入秋以来,日均销售量都在10杯以上。
记者在一团购平台搜索养生茶饮店发现,熬夜回神参仙水、红桂枸杞养颜茶、古法慢熬酸梅汤等月售量都颇为可观。翻阅评论区,好评颇多,有人评价味道不错,喝了还提神;有人表示能尝出草药的味道,感觉很养生;还有人说,牙龈肿痛得厉害,喝了之后舒服多了。除了饮品外,部分面包店、甜品店等也推出各种中药食品。位于新街街道绿园路47号文创园内的一家烘焙店,推出了山药蔓越莓芝士橘子包、养生六物糕等,将中药材与传统面点相结合,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基本上每天做出来的产品都能销售一空。”店铺负责人说。
养生功效引争议
对于中药跨界产品,市民看法各异。市民郭女士在社交软件上被“种草”后,专门来到某茶饮店购买中药茶饮,她对此充满期待:“这些饮品的食材和对应功效在菜单上清晰展示,瓶身透明,能看到材料,喝起来放心,感觉很健康。”“上班族”姚垚认为,喝中药饮品是一种 “食补”,若口感合适,他会考虑用其替代奶茶、咖啡等。市民李女士则常为儿子购买饮品,她觉得儿子爱喝饮料,用中药饮品代替饮料,或许对身体更好。
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市民小张为了补气血,常饮用一款含有枸杞、红枣的中药饮品,反而因此上火。医生告诉小张,他体质偏热,过量饮用枸杞、红枣饮品可能导致上火。市民小王也有类似经历,他购买了一款宣称有清热降火功效的中药饮品,里面含有金银花、菊花等成分。刚开始觉得口感还不错,连续喝了几天后,却出现了肠胃不适的症状。小王就医后被告知,金银花、菊花等虽然有清热的作用,但对于肠胃较为敏感的人来说,过量饮用可能会刺激肠胃,引起不适。
中药进补应理性
五花八门的中药饮食,是否真如商家宣传的那样,能做到美味与养生两不误?对此,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科长、副主任中医师钱丽表示,药代茶饮和添加中药的美食虽有一定益处,但并非适合所有人。首先,在中医理念上,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紧密相连。中药食品若性质偏凉或偏热,极有可能打破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含有薄荷、菊花等成分的中药饮品,对于体质虚寒之人,可能会加重体内寒气,引发不适。其次,除药食同源的食材外,严禁将其他药材加入普通食品中。再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饮品和食物中的中药配方是否适合个人体质,必须由专业医师判断,市民不应随意服用,更不能将中药神化。
钱丽解释说,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有些药物可作为食物,但需达到一定剂量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若食物中只是少量添加,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可能仅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像当归生姜羊肉汤、银耳百合莲子汤等传统养生汤,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具有一定养生功效的食品,其食材相对安全,适合大众食用。她提醒市民,应理性看待中药饮食,不可盲目追求所谓的养生功效,而应注重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