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二(2)班 张晗雪
中秋之夜,本该有月光如水的宁静和美好,而绍兴七年(1138)的中秋之夜,却秋雨滂沱,阻人征程。此时岳飞被“议和派”烦缠已久,当晚他领军夜驻南阳武侯祠,面对那尊高大的诸葛孔明雕像,读着这位一心北伐的老人家用心血写就的前后《出师表》,他心潮涌动,不觉泪如雨下。岳飞会不会联想到自己呢?想到自己在同样阻挠重重的北伐中付出的心血?想到一颗丹心、一腔壮志被人无视的自己?这位正值壮年、让金人无比畏惧的将军,怀着难以言喻的心情书写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对啊,弦断有谁听呢?是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是残暴的金人,是昏庸的赵构,还是那群盲目无知的“议和派”?无人听。
从初入军队崭露头角的青葱少年,到身经百战的一方大将;从入伍谋生的农家子弟,到时刻不忘“尽忠报国”的国之栋梁,正如其字鹏举,他好似一只冲天的鹏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日益丰满的羽翼光彩照人,每一片都沾染了赤忱的热切。光芒太盛,刺痛了习惯于爬行在黑暗中的老鼠的眼睛。十二道金字牌一日而下,十年之力,毁于一旦。正直的韩世忠将军气愤地为岳飞讨要说法,秦桧满不在乎地掷下三个字:莫须有。
后人气愤至极,戏骂赵构为“完颜构”,而秦桧等权奸则跪在岳王庙前数百年,被无数义愤填膺的人们用口水唾弃了一遍又一遍。人们为这段以悲愤收尾的“爱国热剧”扼腕惋惜。我也不能例外,读完这段历史,心中有如物塞,难过得说不出话来,感到荒唐,感到不可思议。岳将军遇害前所说的那句话,深痛地刻在脑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人们甚至做出“假如刘禅成为了赵构,岳将军是否都可以实现夙愿”的假设。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冤案已发生,岳飞已枉死,宋朝也迎来了覆灭。
站在如今新时代的我们,已深知这场悲剧的是非曲直。岳飞将军身上所展现的,远超冤屈之下刚直的脊骨,他展示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我们是“听琴者”,岳将军“弹”出的心事,我们听。我们听他“少年开腰弩八石”的清声,听他战场搏击的铮铮怒音,听他负压前行的心跳,听他沸腾的热血激昂。他死时溅出的鲜血是滚烫的,洒在祖国的大地上,生长出一株株不折的、青翠的草,开出赤红的、鲜艳的花,培育出热血滚烫的人。岳将军离开了,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无畏而前的国之英雄;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顶天立地。是直面污浊勇于发声,是壮志满心坚不言弃,是面对打压坚挺而立,是爱国热情汹涌不息……
什么是岳飞身上人性的光辉?当闪烁在他心中一辈子的信仰面临崩塌时,他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破口咒骂,他只是冷静地袒露背上“尽忠报国”四个血字,然后披着正义的光,坦然走向生命的尽头。
我又想起境遇相仿的诸葛丞相,他孜孜以求的北伐大业同样以失败告终。面对羸弱的兵力和阿斗,他没有照着汉昭烈帝的遗嘱“彼可取而代之”,也没有忘了光复汉室的宣言。担负着后人不尽的怜惜,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岳将军收复失地功亏一篑,孔明北伐大业终成幻梦。可正是苦难磨练了人们的意志,正是不尽的悲歌才唤醒人们对光明的希望,让我们知道,和平与美满是多么来之不易;让我们感受到,先辈们挥洒的血泪有多么炽热。
我们身处更好的时代,阳光正盛,生机勃勃。前方的路更宽敞,足以让我们阔步前行;蓝天正高远,足以让我们驰骋云霄。我们顶天立地,亮的眼睛朝着天际张望;我们初心不忘,爱国赤焰于心中燃烧。岳将军的叮嘱掷地有声,他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将军,您的瑶琴,我们来赏!您弹断的弦,我们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