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西宁市湟乐污水处理厂,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备正井然有序地运行。一个个处理池中,池水轻轻摇摆,水面下隐约可见气泡翻滚,这些污水最终将会以澄澈纯净的达标水质排放。据了解,该项目在立项之初,遇到工期受限、用地紧张、任务紧急等情况,若使用传统污水厂模式或其他所谓装配式水厂形式,无法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如期完成,这让江苏泰源环保公司(以下简称泰源环保)的装配式污水(净水)厂技术大显身手。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设时长仅为88天,相比传统的模式,主体结构采用预制不锈钢模块进行拼装,土建工程量少,建设周期短、使用寿命长、碳排放低,而这项“黑科技”的诞生,离不开该公司总经理潘海龙不断钻研创新,推动环保水处理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潘海龙在环境水污染领域深耕30年,近年来,传统环保行业如何实现更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热门话题。“能不能把我们水处理系统中的模块拆分生产,再根据项目要求灵活安装,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呢?”2015年,潘海龙从装配式建筑行业获得灵感,着手研发能够标准化生产、安装的装配式污水处理厂产品。
面对相关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空白,潘海龙迎难而上,在公司内成立了研发团队,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题。“那时候经常一批一批地报废原材料,但我们始终保持着一股子拼劲。”潘海龙说。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团队攻坚了模块结构、拼接、防渗耐磨等技术难关。十年磨一剑,目前泰源环保最新的第五代装配式水处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程度,实现智能制造,并从运营水位、工艺改进以及绿能设计等多方面提升,打造更低碳、节能产品,日处理量突破十万吨级,实现全室内应用。通过这种方式,运营损耗可减少40%,节约占地超60%、节能减碳75.4%、节约工期80%,且各个模块可以拆下循环使用,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三效合一”。
在潘海龙的主导下,泰源环保与南京大学、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产业研究院、长三角国际创新中心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研发创新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能量。潘海龙担任江苏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负责人,作为第一发明人编写5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专利编写数十项,参与标准制定10余项,授权专利50余项,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泰源环保承接了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江苏省科技厅重大科技示范—社会发展、无锡市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扶持资金—物联网示范应用、宜兴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工业类)等多个项目,为环保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环保是在做关于未来的事,是做不完的。”潘海龙说,未来,他将带领公司推动装配式技术持续研发迭代,继续挑战新领域,竞逐新赛道,用科技创新守护蓝天、碧水、净土、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