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利永 一脉传承 ——利永陶器公司的前世今生 2024年07月18日  

  □陈茆生

  清末民初,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由上海带动的长三角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影响到了紫砂行业。经营紫砂陶器的企业、商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进而扩展到无锡、上海、杭州和天津等地。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宜兴紫砂陶器远赴日本、东南亚,甚至风靡欧美,从而出现了宜兴紫砂繁荣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不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很多经营紫砂陶器的企业、商号也日渐萧条。

  利永陶器公司便是那一时期著名的紫砂陶器公司。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它的兴起和发展,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创办公司, 紫砂陶器远销海内外

  在丁蜀,有一个邵姓壶艺世家。利永陶器公司就是由邵家投资兴办的,第一任公司经理为邵咏裳。

  邵咏裳,约生于1890年。其祖父邵权寅(又名邵赦大、邵大赦),是名艺人邵大亨的兄长,也是“邵家壶”的传人。其父邵惠如,前清秀才,不仅壶艺过人,还善于经营。邵惠如的兄弟邵云如(1888—1937,又名筠如,字北岩、岩如),精于书画陶刻,并被潘氏阳羡陶业公司聘为经理,代表公司出席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第一届南洋劝业会”。由此可见,邵家兄弟都是经营干才。

  早在清光绪末年,邵家就在蜀山成立陶器作坊,并盘筑自己的龙窑“永安窑”(地址在今之蜀山北厂,此窑一直延烧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11年,邵惠如、邵咏裳父子在上海注册成立利永陶器公司,地点在上海城隍庙,之所以取名“利永”,当然是希望“利益永久”之意,或也与“利惠永安”的永安窑有关。这是宜兴在沪注册成立的首家陶业公司,并有“汉瓦”商标。而后,又于民国二年(1913)在蜀山地区成立宜兴利永陶器公司,主要经营生产高档紫砂陶器,公司经理为邵咏裳。也就是说,“利永陶器公司”一块牌子两地用,上海设有分销所,蜀山建有生产基地。

  邵咏裳自幼读书,本想走“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老路,但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民国伊始,又提倡“发展实业,实业救国”,邵惠如让年富力强的儿子邵咏裳出任经理后,父子俩经常在沪宜两边奔忙,既组织紫砂生产,又负责运输销售。一时公司经营颇为红火,还做起了东洋、南洋生意。

  与此同时,民国二年,宜兴绅士周文伯(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之父)为振兴陶业也投资入股,在宜城南大街成立了利用陶器公司(经理郁恂予),且在上海也设立分销所。因他家在芳桥后村,且有其他实业分身乏术,也不懂具体如何生产紫砂陶器,便将利用陶器公司紫砂生产的业务全权交于邵咏裳打理。也就是说,两家公司的生产都由邵咏裳一人辛苦操持。

  由于周文伯的加持,再加上邵家几代经营陶业,实力本来了得,后邵咏裳娶了西望圩范氏大族的女儿为妻,范家仅嫁妆就给了良田百亩,利永陶器公司如虎添翼,资金更加雄厚。为扩大生产,公司采用与一众名艺人签约供坯的模式,一时名艺人如范大生、俞国良、程寿珍、汪生义及其徒辈如吴云根、汪宝根等都曾效力于利永或利用。由于严格把关验坯,注重产品质量,经营颇为得法,一时公司声名鹊起,生意兴隆,不仅占领上海等国内市场,还把紫砂陶器销往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国家和地区。

  支援晋陶,

  在平定播下紫砂的种子

  抱有“实业救国”理想的利永陶器公司,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

  1914年秋,应山西平定县治之邀,利永陶器公司精心选拔指派三位青年艺人吴云根、李宝珍、杨阿时(另据《吏治吉廷彦报告》称,还有朱庆生共四位“江南名师”)赴平定传授紫砂手工成型技艺,改善当地传统陶器——平定砂器的质量。此事开始或由利用公司的周文伯牵线促成,但具体到工匠考核、人员选拔等则必由邵咏裳负责,所以也有资料说是利用公司派员支援平定的。

  三人赴平定后,先从原料入手,精心选料,剔去杂质,又以紫砂传统手工之法进行成型,果然,几个月后平定砂器质量大为提高,面貌焕然一新。而后,三人从选料中又发现平定本地泥料中也有紫砂矿料,于是他们又试制平定紫砂并以本地窑炉用煤烧成。因此,县治开设平民学校,开办平民陶厂,招收平民学习陶艺,三人授课讲解,手把手带徒辅导,不仅改善了平定砂器,提高了“北陶”声誉,还在平定播下了紫砂的种子。如今在平定,不但传统的平定砂器仍生机勃勃,而且发展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平定紫砂,并连续举办平定紫砂文化节。追根溯源,饮水思源,宜兴利永陶器公司及宜兴紫砂名师对“北陶”发展功不可没。

  在上海,利永陶器公司则积极参与提倡国货活动。原来,早在1915年,民国就提出“扺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后又大力支持发展国货。利永陶器公司积极参加威海国货博览会(运动会)并获奖,还开展国货展览、优惠促销,为发展民族实业呕心沥血。利永陶器公司之名,常见于大小报纸,乃至被沪上业内视为榜样,当作楷模。

  办传习所,

  打破传统紫砂授艺模式

  1921年,利永陶器公司举办“陶工传习所”,面向社会招收艺徒20人(一说是由仅开办一年就倒闭的江苏省立陶业工厂原“陶工传习所”学员转来),聘请紫砂业内范大生、邵云如、程寿珍、俞国良、江案卿、范福奎等六位高手辅导,釆用名师授课、以考促学的方法,由名师手把手授艺,并倾囊相授绝活:如邵云如的刻字、范大生的合桃壶、俞国良的传炉壶、程寿珍的掇球壶等。传习所经常举行考工比赛,并请业界老板当场给学员作品定价打分评比,有的学员作品售价竟能达到师傅的水平,这大大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

  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传习所学员技艺不断提高,培养出了叶德喜、冯桂林、束金寿、强义海、陈汉西等多位紫砂人才,叶德喜后来成为沪上仿古高手之一,冯桂林更被杭州汪裕泰专聘为制壶技师,创作了五竹壶等多款竹器新品。总之,传习所作为当时培养各种技艺人才的新生事物,打破了传统的“子承父业”“师徒相授”的授艺模式,开创了企业培训紫砂人才模式的先河。

  世博扬名,

  扩大紫砂国内外影响力

  民国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曾多次参加世博会,每次都有与利永陶器公司签约的艺人参加并获奖,如范大生的大柿子壶、俞国良的传炉壶、程寿珍的掇球壶等。其中,有据可考的由利永陶器公司以公司名义参加世博会的有两次。

  第一次参加的是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此次世博会为纪念美国独立150年,所以举办方美国广邀各国参加,而中国也急于展示自己的形象,要求各省积极参加。上海利永陶器公司以公司名义参展的各色紫砂壶、杯、盘、碟等,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被颁发荣誉词并获奖状,为宜兴紫砂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宜兴吴德盛陶器行亦出品参展,并获奖。

  1930年,比利时为庆祝国家独立百年,分别在两处举行世博会。中国参加了在比利时列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此时国际形势不稳,国内也困难重重,但中国仍坚持出席,以展示中国实业发展上的成绩与声誉,主要展示的有中式建筑、教育文化、丝绸陶瓷及各种土特产。其中,利永陶器公司送展的紫砂陶在此次博览会上获金牌奖状并被颁发奖章。这些奖状、奖章一直由利永陶器公司妥为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咏裳之子邵仲和将两张珍贵的奖状及部分从上海撤回的老壶名品上交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当时工厂派工人敲锣打鼓、披红戴花,挑着蒲篮将名壶及雕塑老鹰送至工厂,后一直珍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馆内。

  此外,宜兴紫砂还参加了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界博览会、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等,利永陶器公司的技师们都有作品参加。总之,利永陶器公司在民国时期克服种种困难,为扩大宜兴紫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宜兴紫砂走向世界作出了很大贡献。

  传人邵仲和,

  继续传承和发展紫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战火燃起,上海形势日益严峻,邵惠如、邵咏裳父子萌生退意。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形势更为严峻。1939年,邵咏裳将上海的业务交给儿子邵仲和。

  邵仲和不但有祖传技艺,还拜名师叶德喜为师,所以也有一手好壶艺,其代表作有苍松壶、树桩壶、佛手壶及松鼠葡萄壶等,还涉猎盆艺及其他杂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永陶器公司也融入公私合营的大潮。1950年,邵仲和加入宜兴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1955年,邵仲和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从事营销管理工作。利永陶器公司就此告一段落。

  由于主要精力放在经营生产,邵仲和自号“半匋”,意思是仅用一半精力于陶艺。邵仲和以宜兴紫砂工艺厂销售副厂长身份,代表厂方十多次参加广交会,为拓展紫砂销售市场竭尽心力。1984年退休后,邵仲和仍发挥余热,以抟砂制壶为乐。他的子女中,次子惠民夫妇子承父业,从事抟壶,传承紫砂艺术。

  由于利永、利用两家陶器公司,读音相似,注册时间相近,且都在上海设有分销所,生产经营也都是紫砂陶器,很多资料往往将两个公司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大致有“合股说”“合并说”“同名说”。不过,这些说法在笔者之前采访邵仲和先生时,均被否定。此外,民国八年(1919)江苏省实业厅派姚日新专门赴宜,调查宜兴地区各项实业情况,其《民国八年宜兴实业视察报告》中称“宜兴乃处江苏省东南,外连六邑,内贯九溪”,还全面介绍了各项实业如石灰、竹木、蚕桑等,其中关于陶业有如下表述:“宜兴陶器名驰中外”“现有陶业公司二:一曰利用公司,在宜城南大街,系郁恂予经理;一曰利永公司,在蜀山镇,系邵咏裳经理”“两公司均设发行所于上海”等。这就充分证明了利用、利永确是两家公司,否认了所谓“同名说”,从而为邵氏利永陶器公司这一紫砂陶器企业先驱提供了档案铁证 。

  注册“利永”商标,

  重新焕发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2013年,江苏中超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为发展宜兴紫砂艺术注册了“利永”商标,成立了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百年紫砂老字号,重新焕发生机。

  公司成立后,建成了利永紫砂博物馆,仿制了永安窑,并重金收购了以“七大老艺人”为代表尤其是顾景舟大师的名家作品;提供紫砂手工体验,并定期开设紫砂专题创意课程、茶艺课程、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化拓展活动;与多位名家艺师签约供坯,运用3D技术“复刻”一批历史老壶,研发并实现了9孔紫砂埙的标准化生产,成立陶埙吹奏乐队;与江南大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等合作办学,与大专院校设计团队合作创新款式,创办紫砂人文期刊《紫砂汇》,出资与央视拍摄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紫砂篇》……正所谓“百年利永,一脉传承”,这是宜兴紫砂新时期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也是一件颇具影响的宜兴紫砂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