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顺宝(右)和钱梦迪在湖面作业
□记者 余 婧 文/摄
工种:水质监测员
地点:太湖
时间:7月17日
温度:36℃
7月17日中午12点,一艘快艇由太湖驶回江苏省环境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大浦自动站码头,水质监测员孙顺宝和钱梦迪顾不上吃饭,拿着刚从太湖取出的数据和样本就赶回单位。“要赶紧整理报告,送交其他部门,这些数据越早汇合,越能发挥作用。”孙顺宝说。虽然当天天气晴好、适合水上作业,但完成这条40公里长的巡查线监测和取样,依然耗费了2个多小时。
每年4月,随着气温的回暖升高,蓝藻就会进入繁殖生长期。为了掌握“藻情”,为太湖水质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无锡市宜兴生态环境监测站的水质监测员以船为伴,连续几个月头顶烈日在太湖中作业,只为科学取样,更全面客观反映太湖水情。“一共8个监测点位,我们按照制定的路线分别前往,工作时长全看老天安排,最长的一次用了5个小时,最顺利的也要近2个小时。”长时间的湖面作业,对孙顺宝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娴熟地检查着随身“行头”,一台被放在黑色拖箱里的水质多参数测定仪,能够实时获取6项重要的水质数据。另一边的钱梦迪也没闲着,他搬来一个塑料筐,里面装着几只空瓶子,用来将不同区域的水样带回监测站的实验室,以便获取更多详细的水质数据。“上船前检查越仔细,出错概率就越小,也能尽快完成当天的监测任务。”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孙顺宝说。
上午9点40分左右,一切准备就绪,快艇驶出码头,朝着太湖中央奔去。随着船速的增加,船舱与湖水的撞击更加猛烈,行驶中的顿挫感让人感到不适,而孙顺宝和钱梦迪已经开始了当天的水上作业 。“今天有风,我们就按照常规路线走吧。”孙顺宝说,像这样天气晴朗能见度高的日子,风会把蓝藻吹到下风向,因此只要在8个规定点位监测就能掌握湖面整体的水质情况,相对会轻松不少。但如果遇上阴雨天,湖面能见度低,蓝藻就会在自然气候的掩护下隐藏起来,他们在作业时就要放慢速度,认真寻找。
快艇开出没一会儿,第一个点位就到了,快艇随即停下。此时,最考验水质监测员技术的时刻到了。停稳的快艇在湖面中央并不听话,随着风浪左右晃动着,而位于船尾不到1平方米的甲板,就是他们工作的地方。在剧烈晃动下,站稳都极不容易,但他们还要想办法取到满意的水质数据。只见孙顺宝娴熟地坐在船沿上,背靠围栏固定住身体,这样就腾出手来取出测定仪,并将测定仪的一头投进湖中。随后,他认真观察着仪表盘上数据的变化,待数据到了一个极值,一旁的钱梦迪就把各项数据填到记录表上。接着,钱梦迪又利索地打水取样。一整套工作,在两人的配合下不过几分钟。于是,他们又奔赴下一个点位。
“8个点位是依据水情特点科学设置的,最远的一处靠近苏州,因为不在一条直线上,需要我们逐一寻找。”孙顺宝说,好在他们经验比较丰富,根据沿途岸边不同的景观,以及船行驶的时间作为参考依据,不用仪器他们基本也能靠着感觉找到大概位置。等8个点位全部完成监测和取样已临近正午,两人又顶着烈日返回单位送样。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自2008年起,像孙顺宝、钱梦迪这样的治太“侦察兵”,每年都会按时出现在太湖湖面上。“除了每周一、三、五的日常巡湖监测外,我们还会根据上级部门要求,随时加密监测,加班也是经常的事。”孙顺宝说,作为太湖的守护者,用辛苦换取太湖水的更加清澈,他们觉得义不容辞。目前,除孙顺宝、钱梦迪外,我市还有4位水质监测员,他们用坚毅的品质坚守岗位,为城市治太提供一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