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仙和赵得平姐弟在一起
本报讯(见习记者宋浣竹文/摄) 5月30日下午,虽然下着大雨,但徐舍镇邮堂村塘东自然村却格外热闹。74岁的吴梅仙在亲人的搀扶下,手捧着鲜花站在家门口,目不转睛地盯着路的尽头,嘴里念叨着:“怎么还没到?怎么这么久?”原来,她失散64年的弟弟当天终于要回家了。
吴梅仙是家中长女,小时候父母下地干活,懂事的她总是帮忙照顾弟弟妹妹们,虽然家庭困难,但一家人感情十分融洽。1960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吴梅仙一家的生活很是艰难。由于营养不良,快3岁的弟弟吴建新连路都走不稳。无奈之下,吴梅仙的母亲含泪做出决定,将弟弟吴建元和吴建新送走。她只身一人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上海,在一家商铺中,她谎称自己去买吃的,让孩子们在原地等待,然后便转身悄悄躲在隐蔽处。直到看见有人将两个孩子抱走,她才不舍地离开。由于当时吴建元已年满6岁,对自己是谁、父母在哪都能表达清楚,于是很快,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他便被送了回来,而弟弟吴建新却从此失去了联系。
“回来之后,母亲每天以泪洗面,接着就大病了一场,后来精神状态就不太好了,每天坐在椅子上嘴里念着建新的名字。”吴梅仙含泪回忆道,多年来,吴梅仙一家人从未停止对吴建新的思念。母亲去世前两年,她曾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到上海寻找当年的那个商铺,探寻儿子的线索。但几十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母亲临终前嘱咐吴梅仙一定要想办法把吴建新找回来。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吴梅仙多次前往上海四处打听,但毫无线索的她如同大海捞针,每次都失望而归。
当年,吴建新在被送到上海后,被安置在了一家孤儿院。十几天后,一对来自河北邯郸的夫妇收养了他,并为他重新取名为赵得平。不久后,赵得平便跟随这对夫妇回了邯郸。赵得平的养父母没有生育孩子,对他视如己出。但从记事起,赵得平便从身边的亲戚、邻居口中听说,自己是被抱养的孩子。“起初我根本不相信,因为养父母对我太好了,自己怎么可能是抱养的。”赵得平说,随着慢慢长大,养父母也将实情告诉了他。
从2002年起,赵得平就开始了漫漫寻亲路,但他所掌握的线索仅限于自己是从上海的孤儿院被抱养。于是,他来到上海,凭着记忆在当地找了几家孤儿院,翻阅资料,又到派出所询问当年的信息,都毫无收获。后来,在两个儿子的陪伴下,赵得平又多次前往上海寻找,但依旧没有进展。为了帮父亲找到家人,2013年,赵得平的两个儿子决定留在上海,一边打工一边帮父亲寻找家人,后来又经人介绍到了无锡,直到2022年才回到邯郸。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宝贝回家’寻亲信息,看到那么多人通过这个平台寻亲成功,抱着试试的心态,我就联系了他们的志愿者。”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赵得平很快获得了亲人的线索,并于今年1月23日进行了采血;而另一边,吴梅仙一家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采血。5月28日中午,双方得知了DNA比对成功的消息。“接到消息后我激动坏了,整宿都没睡觉,就想赶紧回家看看。”于是,5月30日凌晨4点多,在两个儿子的护送下,赵得平一家从河北邯郸自驾出发,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车程,跨越1000多公里,终于抵达了他日思夜想的故乡。
5月30日下午2时30分许,赵得平携妻儿来到我市徐舍镇邮堂村塘东自然村。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他从村边的公路上,快步向家的方向走去。看到迫不及待迎上来的兄弟姐妹时,赵得平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快步走上前一把抱住大姐吴梅仙,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其他几个兄妹也迎了上来。看到赵得平太阳穴上的疤痕,吴梅仙激动地说:“这是你小时候长疮留下的,我一直记得!”进屋后,对着父母的遗像,赵得平眼含热泪凝望许久后说了声:“爸妈,我回家了!”随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边,一边诉说着这些年的思念,一边将象征着甜蜜团圆的汤圆送进嘴中。“虽然父母不在了,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还在,我以后一定常回来看看。”赵得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