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建中
茶能醉我何须酒,书亦香人不用花。喝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很普通常见,但因其以文化的面目出场,喝茶就变得雅俗共赏起来。
中国的茶,历史悠久。非常有趣的是,中国的茶,大多以颜色来区分和命名。中国六大茶类,按制作工艺和口感口味,分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以颜色来区分和命名茶叶,倒也是一清二楚、泾渭分明。这不由让我联想起我们时常吃到的湖鲜,黑鱼白虾、青鱼蟹黄,它们同样以颜色命名,却那么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味蕾,成为我们舌尖上共同的美味和记忆。
故乡宜兴,古称阳羡,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众所周知,这三省,个个都有好茶,江苏苏州的碧螺春、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安徽省的黄山毛峰,个个都是茶叶王国里的超级大腕,引领着中国茶文化的潮流。而阳羡宜兴,在这三个省的交界处,也是出产好茶的风水宝地。自唐代以来,宜兴的茶,就已成为进贡皇帝的贡品。能够荣幸成为贡品的,必是好茶。君不见,“茶仙”卢仝在他的著作里,是这样描述和赞美宜兴茶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如此看来,宜兴的茶,分明就是那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杨贵妃杨美人。只是更多的时候,这位大美人“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罢了。所以,宜兴茶叶的名气,相比于宜兴的紫砂,就如那李煜的词,“天上人间”。
宜兴人喝茶,把茶喝到了骨子里,把茶喝到了血液中。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宜兴人,我是深谙其道的,这要完全归功于另一位主角,紫砂壶。紫砂壶的横空出世,石破天惊,给喝茶的宜兴人着实增色不少,锦上添花般地让宜兴人骄傲了上千年。我走过中国好多地方,其他地方也流行喝茶,但比之故乡宜兴,总感觉略逊一筹。早就听说扬州人喝茶喝得好,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他们早上去茶楼,其实并不是喝茶,而是尝各种馅料的扬州汤包。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在夜色中去“水包皮”的澡堂子洗澡扦脚,倒也无限逍遥。距宜兴两千公里外,广东人也喝茶,早茶、午茶、夜宵茶,无茶不欢。但往往他们也不是主要来喝茶,而是享受无边无际的粤菜美食、茶点小吃。“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人,也特别喜欢喝茶,茶楼遍地开花。每每临河拐角,必有茶楼。但茶楼包厢内,我们听到的,并非惬意的品茶之音,而是“杨柳堆烟,输赢无重数”的麻将声。原来,四川人去茶楼喝茶,茶只是幌子,麻将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只有宜兴人喝茶,品的是艺术,喝的是虔诚。宜兴人喝茶,既是视觉上的高度享受,也是味觉上的美妙畅游。宜兴人喝茶,喝得五脏六腑都通了,真是置身仙境,真是心旷神怡。宜兴人喝茶,喝的,是从容淡定;品的,是我无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