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此外,通过培育打造品牌栏目,《高喇叭掮老空》《苹言苹语》等栏目热度持续上升,《荆溪夜读·桥见宜兴》《宜兴地名》《早安阳羡》等全新栏目广受好评,全面构建集约高效的全媒体传播链条,打造出新闻宣传的新质生产力。
润物细无声的舆论宣传,也涵养着核心价值,让文明新风蔚然兴盛。整洁宽阔的道路、赏心悦目的公园景观、平稳有序的街面秩序……时下,漫步在宜兴的大街小巷,文明已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让城市磁力与日俱增。围绕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一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先进典型选树、移风易俗宣传、文明阵地建设等工作,因时因地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城市生活,聚焦小区环境、车辆秩序、市政设施、窗口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文明城市管理成效,一批批文明亮点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江苏省道德模范2人、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中国好人”20人、“江苏好人”37人、“无锡好人”130人、“陶都好人”466人。去年以来,我市还培育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示范村(社区)14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丁蜀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湖㳇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获得参评全省文明实践“十百千”示范工程资格,为提升宜兴城市文明品质注入了源源动力。
赓续历史文脉,
构筑文化发展“新高地”
地处太湖之滨,宜兴山水秀美、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懈的传承弘扬中,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宜兴实践”,紫砂陶瓷、文化旅游、高端文化制造业等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规上文化产业单位总数位居无锡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3%、高于无锡平均。
文化事业关系到城市的品质和内涵,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3位作家获评“太湖文学奖”、8件作品入展全国刻字作品展览、3件作品获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入围作品……开年以来,宜兴文艺界喜讯连连,文艺创作精品迭出。通过积极扶持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作品,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正在从破土萌芽迈向枝繁叶茂。去年,我市国家一级作家徐风的文学作品《忘记我》,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氿星合唱团”获省紫金合唱节铜奖,7人获江苏文艺大奖·民间文艺奖。
与此同时,我市还通过“上新”公共文化空间、做优群文团队、创新全域联动、文艺家走基层等举措,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盛宴。去年,全市累计开展基层惠民演出500余场次,全民阅读活动举办4000余场次,陶都星光课堂陆续推出100余个夜间共享课程,公共文化服务新实践案例《十二年品牌惠民千万 四万场演出初心不变》获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
以文惠民,以文强产。坐着小火车穿越在山水茶竹和龙窑建筑之间,尽情享受美景与文化的碰撞……近期,窑湖小镇的观光小火车进入试运营阶段,成为宜兴的新晋“网红”。通过不断调优调准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全市上下有序推进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紫砂产业等三年行动计划。借着政策的东风,我市文化产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产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67.42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97.62亿元,规上文化企业也从2020年的125家增加至2023年的197家。去年,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奖,实现了无锡地区的零的突破。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文化消费创新,发挥重大文旅项目带动作用,招引集聚一批优质的周边业态、配套项目,雅达·阳羡溪山、大有秋等项目正在加快形成有活力、有热度的特色文化商圈,推动全市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宜兴文化品牌效应也在日益凸显。东坡书院、东坡海棠园活化利用,苏东坡作为宜兴“代言人”亮相上海虹桥站……近年来,东坡文化IP在宜兴热度渐强。为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宜兴实践”,彰显文化传播的品牌影响力,我市认真落实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会议部署,着力将地域、历史、人文等要素与紫砂文化、东坡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等进行嫁接和深度融合,宜兴的文化品牌知名度被推向新的高度,紫砂文化首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国家文艺基金项目“紫砂九隽”作品巡展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陶都的闪亮名片被进一步擦亮。(记者 赵 辉 俞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