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生命里的 钧瓷 2024年03月15日  

  【悦读《窑变》】

  【书摘】住火降温后,他捧出匣钵,缓缓打开,顿如梦魇一般呆住了:梅瓶之上釉面温润,遍体飞红缭绕,轻盈如飘羽之朝霞,明丽如泼笔之丹砂。

  “文学作品,非史非传,瓷林诸公,敬毋对号。”这句话出自《窑变》的楔子,似有《红楼梦》的影子,借古董收藏家万先生和著书人董主任的交际起笔,以局外但相关之人的视角,取“甄士隐”之意,引出正文故事,亦内涵了家族命运跌宕起伏的沧桑感。

  小说正文从“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纪事(公元1895年)”说起。这是很好的时间切入点。翻阅史书可知,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县城内的钧台传说是夏启祭祀大禹之所在,因此得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明万历年间因犯神宗朱翊钧讳,勒令停止钧窑名瓷的烧制,自此钧窑便衰落了,清雍正年间重新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至光绪年间终于由神垕卢氏兄弟重新烧制成功。

  《窑变》的小说背景正是围绕着钧瓷名镇神垕的翟氏家族及其亲友邻里展开的。钧瓷以其五彩缤纷、难以捉摸的窑变而著称,《窑变》之名,突出了钧窑的特质,又暗合了家族命运与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之意。

  在小说里,翟家是神垕的外来人口,想在此地立足本就艰难,更何况梦想以“窑”起家。小说的主人公翟日新,十七岁时与父兄逃难至神垕投奔舅舅樊有,樊有在此地做窑工多年,因救主而得赏识重用,翟家由此接触钧瓷。日新脑子灵活,一心只想通过复造钧瓷来求大业,而兄长日进老实,只想守着入赘后的那份窑瓷家业安稳过日子。两种选择通向歧途,他们后人的爱恨情仇便也交织在各自的选择之中,这难以捉摸的命运啊,不是谁可以预料或规划的,是谓“窑变”。

  “窑变”还有一层寓意,即情变。这情,是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世情。钧瓷若能烧制成功,这是何等的一桩大事啊!这书中,有多少人为钧瓷痴,为钧瓷狂,为钧瓷殒命,为钧瓷倾家荡产。日新毕生精力投入钻研,无暇顾家;性情泼辣自在的采芹,为支持丈夫的事业,以女子之身挑起养家糊口的大任,终至无力支撑而绝望自戕。月清、月明、月白,光烈、光熙、光照、光煦,华胤、华胄、华胜,旦宁、旦宝……与他们的父辈、祖辈相似又相异,他们的人生与钧瓷纠缠在一起,无论栋梁材抑或败家子,无论玉碎抑或瓦全,钧瓷都深深嵌入在他们的生命里。

  《窑变》讲述的是社会底层的钧瓷民间艺人依靠自身土生土长的朴实智慧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重现钧瓷华光、复兴钧窑产业的故事,其中蕴含着许多源自底层的、民间的、实践一线的钧瓷技艺经验和地方人文历史的想象。为了撰写这部小说,作者下了一番工夫,把琢磨的史料都消化在了小说细节里。

  这一百年的时光,大清覆亡、民国建立、军阀混战、中原涂炭、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桩桩件件,处处牵连着人与历史的关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窑变”,都意味着普通人不可预知、无法把控的悲欢离合。(林 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