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子里的“地理”春节 2024年02月07日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东北农村,屯子里的村民不少都是“闯关东”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

  祖母当年从河北昌黎移民东北,每年年底备年菜时,祖母都会做粉饹子,粉饹子是祖母老家的传统美食,是用绿豆面做成的圆形薄饼。粉饹子可以炒着吃,也可做春卷,还可以用来做炸千子。

  炸千子是昌黎老家过年的一道年菜,用粉饹子裹着肉馅,再放入油锅炸制而成。“千”和“钱”同音,祖母说,过年吃了炸千子,新的一年里就有钱花。在我们家过年吃了粉饹子和炸千子才是年。

  祖母说她刚搬到屯子时,过年做了粉饹子和炸千子会分送给街坊四邻,后来邻居们都跟着祖母学会自己做了,这两种地方年菜慢慢在屯子普及开来。

  屯子里的陈爷爷来自山东济宁,他家春节这天要把家里的鸡鸭鹅都圈起来,防止这些家禽到处溜达,“搅乱了年”。

  同学大顺的祖辈当年从山东烟台“闯”到了东北,他祖母春节这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手持红蜡烛,把家里每个角落都照一遍,这是大顺烟台老家的习俗,大年初一用红蜡烛把家里的黑暗、邪气都赶走,期待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平安顺遂。

  囤子里的李爷爷是河北邯郸人,他老家除夕这天有扔愁帽的习俗。除夕晚上,家里大人小孩都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门外的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晚上再烧掉。这样做,是为了把过去一年的旧愁扔掉,迎来新一年的喜庆。

  我小时候最喜欢李爷爷老家过年的习俗,有一年,除夕晚上趁家里大人不注意,我也扔愁帽,把自己的棉帽子扔到了外面。春节那天祖母见我光着头顶,一问才知道我也扔愁帽了,祖母怕我光头顶冷,硬把父亲的“三大扇”棉帽扣我头上。

  父亲的帽子又大又破,还不如我那顶帽子好看呢,我本想扔了旧帽子,让祖母给我买新帽子,没想到我的诡计被祖母识破。心想以后除夕夜,再也不扔愁帽了。冬天时,祖母给我买了一顶新棉帽,让我留着父亲的旧棉帽,到除夕晚上再扔愁帽。

  祖母说,帽子破得不能戴了,留着除夕再扔,图个吉利就行,年年扔太浪费了。

  我问祖母,李爷爷家年年扔愁帽,他就不怕浪费?

  祖母说,你不懂,他是用这种方式和老家团聚。

  “闯一代”们在一个屯子生活久了,各家老家过年的习俗,连同东北本地人过年的习俗都杂糅到一起,过年的仪式感多了,年味也变得更加浓稠。

  随着祖母这些“闯一代”的老去,“闯二代”“闯三代”很多都搬离了屯子,到县城居住,这些过年的老习俗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现在,我们家每年过年时还会做粉饹子和炸千子,这是属于老家的年味道,是祖母的年味道,我们用这种方式与祖母团聚,与故乡团聚。

  自此,我才懂得了祖母的说法,那些带有地理特征的习俗,会让我们想起一个地方,想起一个人,不忘记也是一种团聚。(肖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