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东方艺术的三大宝库 ■ 朱 迅 文/摄 2024年01月11日  

  “驼铃声声,羌笛悠悠。”这样的场景,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境。前段时间,我如愿以偿,乘专列畅游中原和大西北。沿途跨越高山大川、沙滩荒漠,远眺高峰耸立、云遮雾绕,近观依稀保留着的古代商道痕迹。

  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保存着大量的石刻、泥塑艺术品,是东方雕刻艺术的宝库。此行,我有幸领略其中三大宝库的风采,不仅为雄伟壮阔的祖国大好河山赞叹不绝,更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倾倒。

  一

  我此次出游的第一站是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位于河南洛阳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是千年古都,“一座洛阳城,半部华夏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我们顾不得一睹满眼的繁华喧嚣、亭台楼榭,驱车直奔离洛阳市区12公里的龙门石窟。

  下了车,这里两岸对峙,长桥飞架,一条伊河向北流去,形同一座天然门阀。隋朝时移都洛阳,宫殿南门正对“伊阙”,因皇上自命“真龙天子”,便将“伊阙”称为“龙门”。

  往前走去,路旁就是美丽宜人的伊河。微风轻拂脸庞,在伊河上泛起一串串波纹。步行了数百米,高大而庄严的龙门石窟大门就矗立眼前。走进入口,一座古典雄伟的连拱桥扑入眼帘,全桥三个桥拱,每拱长约20米,犹如一条飘带蜿蜒远伸。往前看去,一河两侧山崖上分布着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窟,或方或圆,千姿百态。

  一路听导游介绍,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石窟南北长约1000米,现存窟龛2000多个,其数量之多,位于全国各大石窟之首,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走近细看,每个石窟比预想的大了许多,里面大都雕刻着若干佛像。佛像旁刻有精美图案,细致入微,把尊贵佛像打磨得更为庄严。移步换景,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宾阳三洞”。“宾阳三洞”依次是北洞、中洞和南洞。中间一窟佛像保存完整,面容安详,犹怀慈善之心,尤其是那对眼睛圆瞪着,十分传神。听导游介绍,这尊佛像完成于北魏年间,而南北两窟是在唐代完工的。顺着人流,细看两侧佛像,均形体丰满,显露富态,反映出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理念。主佛像是释迦牟尼佛祖,只见他盘腿于石凳上,一只手放胸前,另一只手竖放于大腿上,虔诚而庄严。

  不由自主地来到了万佛洞。在洞外南壁有一尊唐代雕刻的观音菩萨像,由于年代久远,已无头部,但并不影响整体美观。其体态丰腴健美,左臂自然下垂,手中托着净瓶,右臂向上弯曲,贴于胸前,手持拂尘搭于右肩,似要掸去身上浮尘。据说梅兰芳曾在此仔细观摩,获得灵感,在舞台上扮演了“洛神”形象。万佛洞大而深,神龛则小而浅,石窟顶上的壁画以莲花居多。小小神龛里,有多种多样的佛像,神态各异,有的神情泰然,有的面带微笑,有的苦思冥想,都雕刻得极为精细。

  不知不觉到了奉先寺。这是由唐代两位高僧主持开凿的摩崖像龛,为全景区最核心的景点。眼前的卢舍那佛像十分高大,体态优雅。“卢舍那”含义是“诸恶已除,众德悉备,净色普照法界”,是释迦牟尼报身佛,是美德和理想的化身。佛像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慈祥安宁。据说,唐代武则天捐钱雕刻此像,故容貌颇似当年的武则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佛像面部丰满圆润,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它融汇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完美的外貌,具有极强的艺术震撼力,堪称我国石刻艺术的经典杰作。

  奉先寺共有九躯大佛,他们面形丰满,两耳下垂,形态圆满,神态温存而亲切,具体印证了唐代佛像艺术的特点。奉先寺两厢分别为天王和力士,他们是佛祖护法神。天王披挂铠甲,衣甲纹理清晰可见,他左手叉腰,右手托着宝塔,一双大眼注视前方。力士怒目圆睁,右手叉腰,威风凛凛。

  龙门石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堪称中国石刻书法等艺术的博物馆。我们离开了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艺术圣地,站在伊河之畔,挥手告别。

  二

  西行的列车开往敦煌。敦煌位于沙漠边缘,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中华文明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完整最精美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据记载,敦煌石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据说—位名为乐僔的和尚,在沙漠中行走时,忽然见到天边金光闪耀,犹如万佛出现。于是,乐僔就在附近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就是莫高窟第一个石窟。从此,修行人和信徒们陆续在此开凿修缮,一直持续了千年时光。

  下了车,只见莫高窟坐落在悬崖绝壁上。放眼望去,数百个洞窟如一个个蜂窝般散布着。最为壮观的位居中端的九层楼,这里依山崖峭壁,总共九层。第九层为八角顶,覆盖佛像窟顶,是莫高窟最为宏伟壮观的标志性建筑,层层檐牙高啄,轮廓错落有致。

  为了保护这些国宝,莫高窟内禁止拍照,以避免壁画被强光照射后褪色。我们排着队,跟随讲解员走入洞内。洞内黑乎乎的,我们屏声静气,放轻脚步,踩着高低不平的山石往前走。一束微光照来,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神仙世界。环顾四周,都是精美绝伦的壁画。那端坐的佛陀,直立的菩萨,飞天的女神,让我眼花缭乱。细细瞻仰,这些壁画题材丰富,有的描绘自然风光,有的讲述佛教故事,把他们串联起来,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贯穿自北魏至隋唐的敦煌飞天演变史,讲述了飞天起兴、创新、鼎盛、没落的完整历史,展示了敦煌历代飞天的艺术风格。我深深感受到飞天艺术的丰富博大之美。

  除了精美的壁画,莫高窟还保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彩塑。我随人流走入了158号洞窟。四周壁画上是倒斗形的洞顶,上面绘满千佛图像。这种设计使各种图像富有立体感,能将壁顶压力分散四壁,屹立多年而不倒。只见佛祖侧卧着庞大的身躯,双目微闭,面容祥和。我们轻轻地从佛像身边走过,似乎怕惊动他的睡眠。

  不远处,还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藏经洞,原来洞内的经文帛画多达万件。1900年发现此洞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持续100多年的丝绸之路文化热,吸引了八方游客流连忘返于自然与人文最佳结合的美妙境界中。可惜的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文物流失国外。

  我从莫高窟走出来,从心底里向创造这些世界艺术奇迹的历代工匠致敬。是他们,把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大漠深处的一个个洞窟。

  路过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我怀着敬仰之心走了进去,追寻为研究敦煌佛学及历史文化付出毕生心血的先辈足迹。

  这里曾是敦煌研究院首位院长常书鸿的办公室兼宿舍。导游为我们讲述一个敦煌守望者的故事。常书鸿一生只做一件事,坚守莫高窟50年,用一生照亮昏暗千年的洞窟。他早年留学法国巴黎,本可以成为一位名扬天下的美术巨匠,但当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敦煌艺术瑰宝之后,他毅然决然回国,开启了敦煌守望者之旅。茫茫大漠,一支六人骆驼队历经磨难来到莫高窟,物资极度匮乏。在大漠戈壁的恶劣环境中,他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失的文物,撰写学术注文,临摹壁画精品,生活十分艰难。妻子离他而去,他承受了妻离子散和种种磨难,穷尽一生以苦行僧般的坚韧与执着,对莫高窟文物进行保护与研究,被誉为“敦煌保护神”。

  无独有偶,在常书鸿的影响下,生于杭州的北京大学高材生樊锦诗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条件十分艰苦,无自来水,无电,无暖气,只有一部手摇电话加几盏蜡烛。冬天寒冷刺骨,夏天炎热难耐,沙尘暴时时袭来。40多年来,她坚持每天进入洞窟,做好壁画修复。她成为第三任研究院院长,培养了数十名专业人才,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名著。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数字敦煌”,能将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经卷等文物,以高清晰度、高智能数字图像形式保存和发展。樊锦诗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获评“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陈列馆是一个由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里面的图案和文物忠实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的奋斗业绩。那一张张照片,一片片青铜玉器,一件件竹简木牍,不仅是见证历史的基石,更是滋养我们血脉的甘泉。我边瞻仰,边从内心深深地感动于那悠久历史文化所蕴含着的民族精神。

  三

  “南有香积寺,北有麦积山。山人拾瑶草,白云相与还。”这是明代诗人胡缵宗写的《麦积山》。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著称,更因为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而闻名于世,被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在开往天水的列车上,我异常兴奋,一路尽情饱览边塞风光。沿途山地秃裸,在阳光下泛着灰色。黄色土岩陡峭,壁石上寸草不生,砂石形态不一。稍加细看,偶尔看到星星点点的绿色植物不均匀地散布着,镶嵌在石缝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天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印象中黄土高坡是贫瘠和荒凉的。然而,此行颠覆了我的认知,古城犹如江南小城,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进入麦积山景区,只见一座高高的山出现在面前。此山通体赤红,形状如同一座堆得很高的麦垛,麦积山由此得名。每逢春夏交替,这里云雾翻滚,犹如万马奔腾,呈现一幅麦积烟雨图,自然风光堪称一绝。我们游览时,正是深秋,依然植物茂盛,一派生机。

  我们沿着山路前行。麦积山高142米,其石窟开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西魏文帝曾在这里修崖阁,兴寺院。至唐代,发生地震,崖面中间部分坍塌,此后东西两部分有栈道连接往上的楼梯,十分奇特。往上走,一层比一层高,一阶比一阶窄。我们顺着石壁一直往上攀登。这里的楼梯是北魏时修建,搭建在悬崖边上,只依靠几根木柱支撑。假如没有网格和扶手,我真担心会一不留神而摔下去。

  一路上,导游津津乐道: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建筑完全采用的是我国传统风格,没有莫高窟那种中心塔柱式洞窟,大批精美的塑像大多是隋代之前作品,这比莫高窟经历代重修的塑像更具历史价值。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中原,所以集中体现中原文化的精华。在麦积山下向上望去,那悬崖峭壁上巍然屹立的最大佛祖面带慈祥笑容,好像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众多佛像雕刻在整座山体20米至80米的高度间,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位于山东侧的“西方三圣”雕塑中间的阿弥陀佛威严壮观,形神兼备。还有被称为“东方微笑”的小沙弥,双眼微闭,嘴巴上翘,头微向下,既可爱又含蓄。

  印象最深的是涅槃窟和千佛廊。涅槃窟内有十根又粗又短的石柱,细细观察每根柱子,上面刻有六瓣形浮雕。柱顶不是用半拱,取而代之的是以浮雕向我们展现了“火焰宝珠”图案。千佛廊更让我赞叹不已。数百尊石泥塑端坐在石壁上,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看完之后,我们来到了第44窟。在参观最大的三尊佛像时,导游指着中间那尊佛说:“那佛已经风化,一只胳膊断了,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在第123洞窟,有一对童男童女,他们脖子上挂了长命圈,圈上雕刻了极具黄土高原风格的花纹。

  到此地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我们排着整齐的队,缓慢前行。越往上攀登,越是山势陡峭。拾阶而上,俯视山下,游人如蚂蚁一般,在佛像的脚下缓缓移动。同行的朋友往上攀爬,累得气喘吁吁。我不断地加油鼓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无限风光在险峰。”

  攀上麦积山顶,极目远眺,四面都是郁郁葱葱的群山,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一条小河,如绸带环绕在丛林间。我由衷感叹:“山映斜阳天接水,秋色连波寒烟翠。”麦积山独特的山水画卷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怎不叫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奉先寺群雕

  “西方三圣”雕像

  麦积山石窟栈道

  麦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