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先后多次向人推荐《小先生》。我为何热情赞叹这本书,并向更多人推荐呢?只能说,这是我忍不住要分享的一本好书,是我作为一个读者与一位作家真正相遇的一本好书。
作家庞余亮的《小先生》是散文,也像小说,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创意语言生机勃勃,犹如郁郁葱葱的庄稼。作者在不经意的轻松叙述中,显示自然成熟的文字功力,体裁的兼容,给人带来丰富的阅读意趣。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极具张力的完整故事,情感、美感容量超乎寻常的饱满,犹如熟透的石榴。每一篇似形态各异的果实,所传递的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与光芒,正如走进丰硕金黄的秋天——举重若轻,完美展现。这不是走进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极其平常无聊慵懒甚至让人厌倦的乡村学校生活呀!作者笔下细微的发掘、洞察与创造,让人不得不赞叹。
哇,这居然是一位脚上戴着银镯上学的男孩,我还以为是手上戴银镯呢。用银镯“拴”起来,表示孩子金贵。这个平时不善说话小老头一样的男孩,父母在外面做生意,他与奶奶一起生活。有一次学校为困难辍学的学生捐款,他出了风头,捐款全校最高50元。上世纪80年代,一个小学生竟捐款50元,连校长都感动得在全校大会上表扬发奖。
请你设想一下,颁奖会现场学生鼓掌,作者会怎么写呢,是掌声雷动,是掌声经久不息,还是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呢?作者力避这些落俗写法,写道:“大会是在小树林中开的……学生们热烈鼓掌,把树上的叶子震得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用树叶落下的动态细节一下子把这个场景传神地复活了。
可谁也不会料到,这个捐款慷慨的孩子,他父母因水上运输船毁人无,溺江而死。作者没有写男孩家中办丧事的哀哭,而是用三个极其平常的细节,真实展现痛到深处欲哭无泪的悲伤。
一是小先生请学生捐款后,送到办丧事的学生家中,他正在对奶奶吼叫发大火,“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一声不吭,泪水直往下落。”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就说明了少年学生无处倾诉的悲愤。
二是学生没要捐款,送还小先生办公桌。作者写道,他“脚上的皮鞋前贴着一张白橡皮膏药”——算作“孝鞋”。而白橡皮膏药的“白”,灼痛了小先生的目光,这白色“真像一团永不能融化的雪”。这白色传递了无限意韵与无声哀哭。
三是丧事过后,小先生发现了男孩的性格变化,“他开始咬手里的铅笔,像咬着一块糖似的。”小先生接着又发现,“文具盒里的铅笔头全是他的牙齿咬的凹痕。”孩子心酸无奈的命运,留给人痛彻心扉的想象。
作者以三个细节一步步往前深度推进叙述,将《小先生》中一篇一千多字的散文《笔头上的牙痕》,几乎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的容量。全书83篇散文,篇篇精妙绝伦,美妙细节俯拾皆是,犹如遍地珍珠。
这本受众面广泛且非常难得的宝藏级好书,蕴含着生生不息的语言创造力。我开始第二遍重点选读《小先生》,每天上午读三篇散文,就像喝了三瓶美酒一样让人陶醉。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醉,醉中是意外的惊喜和美感。(周乐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