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迤北,钟灵宜兴;太湖之滨,毓秀阳羡。
在这片美丽土地的西南部,以三洲山、襄王岭、茗岭、黄塔顶、野猫楼、大龙山、牛头山等山岭勾起的山峦,似一条巨龙蛰伏大地,其背脊以一条优美曲折的弧线悬挂天地之间。
近年来,宜兴登山运动组织利用旧道、整理荒道、开辟新道,将这条绵延32公里的东北——西南向的山脊线全线贯通,成为苏南地区单线最长的集风景游览、山野穿越于一线的徒步通道,称“龙脊线”,全程处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内。
去年五月,我约二三朋友,踏上了此线。
三洲山、茅山头、襄王岭
太华镇三洲村大栗园是龙脊线的起点(反向则为终点),此处海拔130米。我们离开村庄,跨过一道涧沟,向南沿一条土道前进300米,左拐便隐入茫茫竹海,山野气息扑面而来。
上山的路相对舒缓,竹枝在轻风中摇曳,山径上铺满竹子落叶,也有竹壳混杂,蓬松层叠。还有一些竹笋,探出土层一尺多高,露出褐黑色的身躯。它已经无法再继续生长,山里人称之为“退笋”,不经时日,即会腐烂,重归泥土。
缓缓登山近一公里后,上了海拔374米的青龙山顶。以山而论,它是这条徒步越野线路的第一座山峰。右侧,一条山道下至广德的长青岕,左拐便上三洲山。
自此,走上了以山脊线为主的山间小径。跋涉之中,见有樵夫在收拾败竹,这是他们的生活日常。
道路在岩边石缝中穿行。近山顶,杂树灌木多了起来,甚至排挤了毛竹,成为山顶植物的主宰。终于踏上三洲山顶,海拔522米。
山顶有石平铺,方圆三五米,周围被矮树低灌簇拥,树上的残花新蕾,引得蜂飞蝶舞。见江苏省公安、测绘等部门竖有水泥三角测量标志一个,高25公分。
从山顶东移几十米,有一巨石,崩裂成两半,登而远眺,可见三洲村民舍,随山谷褶皱时隐时现;可瞩太华山顶九峰禅寺黄瓦庙舍,上山弯道绕峰顶;可眺宜兴竹海玉女峰顶,凌云阁赫然在目;可看广德翠峰层峦,长兴乡村炊烟。巨石上的一个环视,便是三省箐林海洋,风景巨画。
三洲山,古为常州、湖州、宣州的交界之山,俗谓“鸡鸣三省”之处。据史料载:“盖南干诸峰,发于浙江之天目,蜿蜒而来,至广德及湖州长兴之交界,有山北入荆溪境,为茅山,界称三州山,以跨三州之界而故名,今俗称其东迤最高峰为茅山头也”,三州后演变为三洲。
下山,一段陡坡。这时,林木荫翳,鼠道鸟径。再上坡则直上茅山头,海拔525米,以前所述,三洲山为三省界山,而茅山头便为天目山余脉入宜兴境的第一个山头了。
此处南侧山坡,开垦有七八十亩的茶园,乡民称古茶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始种植,由黄石垒起石墙,建成梯田形态,当时有三十多亩,现在扩大开种,茶田直上山头。
下山是在陡坡上拔叶挡枝、扶木援竹中行进的,这条蛮径荒道新近才开辟出来,山梁上岩石出露厉害,其中一段,貌似一道石质天然城墙,看着巍然。几经跌撞,终于见到位于襄王岭垭口处的白云寺,见有二进寺舍,十间左右平房,黄墙红瓦。
寺前一条横贯山口的古道,谓襄阳古道,此处为古时宜兴南部山区前往浙江长兴的重要驿道,现仍留存。古道宽二三米,多为石壁上开就,铺成石皮石阶,但已很不完整,荒废破败已是现实。只有台阶石缝中蔓生的劲草,还可让人浮想古时驿道上商贾山民、人骡车轱的身影。
白云寺前,跨古道而上襄王岭北侧山体。竹林幽深,光影闪烁,登山之乐欣然。一时多见狗獾粪便,想茂林密竹深处有多群狗獾存在,是生态见好使然。越往高处,巨石多见于道,石堆垒设之态,不逊园林陈设,叹自然演化之美。
上得襄王岭,海拔532米。四顾而只见树灌障目,径直前走,在大尖锋下见一“丁”字道,右侧去太华山,约1.5公里,右转往横岭。太华山海拔542.8米,有九峰禅寺,为一方佛教名山。
横岭、茗岭、黄塔顶、霍岭
刚一拐弯,便是山花夹道,香风自来。琼花举着白色五瓣花朵探枝拦道。树莓捧着红色鲜嫩球果路边静候,摘而尝之,酸甜怡口。杜鹃、紫藤花已经凋谢,代之以绿叶嫩枝,青翠欲滴,紫藤已挂出扁豆般的果子。
此时,我们正沿着海拔约450米的基准线起伏行走,横岭海拔538米,在这里将太华横岭自然村与浙江长兴横亘相隔。竹隙之间,可见横岭村貎。
从横岭经白石岭到黄塔顶,山脊线的基准高程约为530米。道路在缓缓升高中,这段2公里的山脊线也是宜兴最高的山梁。
道路大半处在树木竹林掩映的狭窄空间中,草树荫翳。此时感到,即使盛夏行走,也不用多虑会暴晒于烈日之下。上茗岭山,海拔562米。此处,有山间古道横跨山岗,从张渚岭下村通向长兴县罗岕村。
近黄塔顶,又见一巨石向东突兀而出,登石而望,视野无所遮挡,竟是一浩大山谷,左侧为宜兴竹海风景区,玉女峰凌云阁耸立峰顶,右侧为浙江莽竹山岭,中间落有长兴罗岕村;村北一侧,宜长高速公路如游龙般逶迤而来,钻入山体而不见。视野尽头,远山依稀,天地辽阔。
沿坡直上黄塔顶,两侧树木避石就缝,野蛮生长,景象奇异。到顶见一平台,竖一牌一墙,铝制牌上蓝底白字,有“苏南第一峰”“海拔611.5米”字样。石墙为石块人工垒砌,未用黏结物,黑色大理石板上刻“黄塔顶”三字,为新近制成。
黄塔顶山端四周林竹茂密,遮眼挡目。却在西边透出一个视觉窗口,能看到张渚岭下村的立体村景。山村沿发源于茗岭的沟涧蜿蜒而设,岕有分岔,房屋便借山依水。以山巅视角俯瞰,寂静山谷,翠竹掩映,村舍民居,红瓦白墙,炊烟徐升,村中水库也清晰可见,一派典型宜南山村图景。据说村子绵延达7里。
黄塔顶也称葡萄岭,它周围十里山岭,均可称为茗岭。
清代董元恺有《湿罗衣·雨中度茗岭》诗云:盘盘石蹬插天高,茫茫嶂海波涛。雾合芒鞋,云生缊袍。奔流飞涧千条,响层霄。光摇绿筱,香清紫笋,翠影迢遥。
一路走过之山岭,皆与广德、长兴接壤,以长兴为多,山脊即为分水岭,也是地域交界。黄塔顶而下之山道,便脱离交界,进入宜兴境内。
下山几十米,有右拐小道去竹海风景区玉女峰。左侧下山百多米后,进入山腰,这是挂在坡上的羊肠小道。但见沿道树根缠石,绿荫蔽日,岩壁高悬。不觉走进一片绿色丛林,意趣顿起。一条百米鸟径,连起两个呈直角的山涧,小道仅供一人小心行走,有上悬下崖之感。山涧聚填乱石,石刃棱角分明,为就近山体落石集聚而成。因山顶不远,故形成的小股溪流只能隐伏于乱石之中,偶有外溢。两直角山涧几近垂悬,构成一个朝东山谷,为东南季风来向,降雨显多,故谷内上下林森草盛,树大丛深,常绿灌木、荒茎蛮草肆意生长,落叶阔叶林散布其间,与茂竹纠缠一处。一个不大的山谷,被它们整得翠绿无边、生机盎然,民间称此地为“跌煞坎”,就地形而言,形象贴切。
霍岭垭口有岭下村(中段)与湖㳇竹海村之间相连之古山道,海拔370米。古道呈十字状与山脊线交叉。竹海村一侧是一道逼仄的山谷,谷的深处两侧山体上,正在成片开发茶园。远处,便是竹海风景区大门。
霍岭垭口,大概为龙脊线中点。
干茅山、石屑岭、杨岭山
继续前行,便多见箬竹和苦竹丛。在小竹丛、大竹林、杂灌木混合丛中轮番穿行,直上了干茅山,海拔445米。山顶是小片的栎树林,把山顶围得密不透风。
走了一段后,上了石屑岭,海拔435米。岭上碎石乱石居多,横陈竖置,垒块成包。竹子生长在石砾之间,与石争隙,不屈不挠,透出其顽强生命力,石屑岭实至名归。
山岗是起伏的弧线,高低是弧线,左右也是弧线,只是幅度大小上的区别。这时来到一个海拔430米的三岔口,左侧去海拔488米的龙池山,距此处约2公里。
一上坡,灌木杂林密匝而来。同时,野山楂等植物也进入视线,见一根紫藤有约10厘米直径,它已盘绕着缠上了一棵朴树,藤茎已紧紧地勒住了它的身体,巨蟒一样地向上攀爬,不经时日,这棵朴树将窒息而死。除非紫藤自己染病或受害虫而先于死去,这就是植物的生存之惑。
杨岭山顶,竹木相依,岩坚石裸,啄木鸟的劳作声在此处响起。
从霍岭上来有约7公里,全在高竹繁木中走过,竟无一处可以立足观两侧的形胜地物。突然,发现右侧有一被爬山虎覆盖的巨岩,攀援而上,湖㳇盆地、阳羡湖尽收眼底,欣喜立即驱散穿行的劳苦。
此时的阳羡湖,大坝屹立,湖岸线清晰,承接半个湖㳇盆地的群山涵养之水,使它碧澄昂面,辉映蓝天。南边雅达·阳羡溪山小镇东坡阁飞檐翘首,呼山应水,整个湖㳇盆地一片葱郁景象。碧涛似的竹海,翠绿中镶嵌着墨绿色斑块,这是树和灌木的生长群。它们共同经营着一座座山体的植被面,既在生存的竞争中,也共享阳光雨露。
绕弯下了坡,见一片竹林中夹杂生长一种黄绿相间的竹子,粗细与普通竹子无异,此为金镶玉竹。金镶玉竹在园林花圃多见,但野外存在且有如此规模的群落,则是罕见。
下得岭来,就是杨岭山与野猫楼之间的垭口。过去有山径从张渚龙池村通往湖㳇洑西村和阳羡茶场。现在垭口的正底下,阳灵隧道已穿岭而过,以现代交通沟通了张渚——湖㳇地域。旧时小道,趋于沉寂。
野猫楼、炮台山、大龙山、牛头山
雨后清晨,我们先上野猫楼,海拔402米,山上岩石覆有青苔,朝露缀珠,薄雾迷山。山顶又是一片树丛灌木的中心,树密草深,木秀石奇。
下了一个坡,进入一路见到的最大的栎树林,树高都有10多米,树距较大,树冠散在空中,树干周围形成巨大空间,鸟儿在这里清脆地啼鸣,空山清幽。
茅山岕,海拔432米,在此可瞻阳羡湖,水库大坝与此处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右侧是阳羡茶场、灵谷洞,左侧便是宜兴国家森林公园,有小窄道通公园的小黑沟。小黑沟为一不大山谷,是林茂水清、鸟啼蝉鸣之处,为户外人所青睐,在户外江湖小有名声。
在石阻枝绊的磕碰中继续前行,钻过一片长长的苦竹林后,树木灌丛变得高大起来。浮云露出空隙,阳光照进林间,视线有所通亮,是一片自然的斑驳陆离,让人心气舒畅。过一个平缓的山梁,见有小径,连接南坡阳羡茶文化园。
援爬此线的最后一个长坡,上得炮台山顶,海拔358米。
炮台山的真实名字似无据可查,以近代曾驻军建炮台的传说为多。山顶建有一个形似圆形酒坛的建筑,外直径约四五米,用石块垒砌而成,上有水泥浇注的蘑菇状顶盖,很薄。南侧有门洞,内室为一圆柱形空间,直径两米多,空无一物。紧靠门洞有两间裙房,东南几米处有4间石室,均无顶盖,呈荒废状,此处已成为户外网红打卡点。
炮台山的北侧山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缕梅的生长群落。
过一道山凹,上大龙山,海拔359米。眼前各种植物不断涌来,脑海中也在浮现一路所见,植物种类之多,让人目不暇接,大多数难以真正识别。它们有金银花、山胡椒、皂角树、青冈栎、榆树、霸王树、狗尾草、黄连树甚至金钱松等珍稀植物。野生茶树更是一路跟随,尽管有疏有密,但它以低矮的身躯,倔强地与高竹劲树共生于此。
龙脊线,其实就是一条植物基因带,野生植物的观赏园。
临近终点,脚步变得轻快。队友指着一处草丛,说这是野猪窝,曾见大猪带小猪在此栖身的情景。
最后一座山峰——牛头山,海拔约280米,苍松劲杉,山静风清。在下山的途中,临废弃的采石宕口一侧悬崖边,可见丁蜀新镇区景貌,而玉龙潭明清古镇近在咫尺,离张公洞也只有几百米之遥了。玉龙潭是龙脊线的终点(反向则为起点)。
纵然百转千回,忽升忽降,路隘草荒,重岗复岭,但沿途无村庄、公路阻断,显得流畅自然。我们终于完成了龙脊线的全线穿行,累计爬升1777米,尽得山野之乐、攀行之趣。
从历史看,沿线山上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先民劳作和今人活动的足迹,但人们全程走通走完这条徒步越野线,则是近两年的事。
一条山岭隘道,牵宜兴峻山秀岭于一线,构阳羡百里美景为一框。
(户外有风险,登山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