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跑亲眷” 2023年02月10日  

  宜兴人把到亲戚家做客说成“跑亲眷”,一个“跑”字,蕴含了热烈、欢快、急切的心情,比起“走”更有味道。就拿春节来说,这个时间是亲朋好友之间来往最频繁、最密切的阶段,你请我,我请你,相互之间来来往往。这不,我的一位朋友兄弟姐妹8个,年初二统一到丈母娘家拜年,然后从大到小轮流作东请吃饭,一直要排到正月初十。真的是应了老辈人说的“拜年拜到大麦黄”。

  有句俗语:亲眷越走越亲。平时,大家忙于生计,如果没有红白喜事,很少相聚,唯有逢年过节才能跑个亲眷。每到这个时候,男女老少对跑亲眷无不喜气洋洋,热切期待。在过去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跑亲眷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招待亲眷的一方,早早开始做准备,那时候,鸡是自己家里养的,蔬菜是自留地上种的,只要起早到街上再买点肉、鱼虾或者豆制品等等就可以了。跑亲眷的人也会带上礼品,如麻花、寸金糖、饼干等糕点、糖果,打成一个个纸包;条件好一点的会买上酒、烟和茶叶。当然,出门前还得好好打扮一番,虽然不一定有新衣服穿,但一定要干净整洁。

  记得我小时候,可以跑的亲眷比较少,除了姑姑家,能够经常去的就是两个姐姐家。过年跑亲眷最有意思,到了亲眷家,长辈照例要给孩子压岁钱。那时,没有红包外壳,是早就准备好的几张一角钱、两角钱钞票。讲究的人家,用做春联裁下的一角红纸包上;一般人家,是兴冲冲回到内屋,到箱底摸出准备的压岁钱;也有老人是当面从口袋里掏出还带有体温的钞票。小孩再多,人人有份。接着,拿出自己家里炒的黄豆、蚕豆、瓜子,还有糖果、荸荠、乌菱等招待客人,那时鲜有花生,如能吃到这长生果,那更是口福不浅。对于亲眷带来的礼物,主家是要回礼的。再穷的人家也有情商和礼数规矩,礼物一般是成双的,寓意好事成双。给亲眷的“回礼”,基本会收一半、回一半。

  每当我到姐姐家跑亲眷,总要带着一两个比我小不了几岁的侄子。上世纪60年代,大姐家下放到和桥镇湖滨大队,从我们家到那里有十多里路,我和侄子边走边玩,一路上你追我赶,嘻嘻哈哈,好不热闹。看到有趣的人和事就停下来看一阵。后来,大姐嫁到另一个镇上的小村上,我们去一次需要乘汽车,下车后再步行,穿过村庄,越过田间小路,经过十多里的行走才能到达,虽然很是吃力,但也乐此不疲。每当到我姐姐家的村口,姐姐就站在那张望了。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亲情、友情的表达方式更多更方便了,跑亲眷也不再那么热络了。但是,作为情感交流的跑亲眷,只要亲眷在,就会延续下去,发扬光大。(蒋培新)